梦之城






行业动态

农业无人机如何飞出“新高度” ?

时间: 2020-03-20 08:54:18

夕阳下,一个长满了翅膀的“精灵”在田野里飞舞。3月17日下午,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元兴村,一架植保无人机在“飞手”操控下完成了麦田测绘 。随后,一名后勤人员将调配好的农药注入无人机的作业箱 。收到指令后 ,“精灵”再次升空,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作业。“今天来得晚,只打了50亩 。如果早上就开始,一天打300亩没问题。”“飞手”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 ,他来自成都温江区开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。合作社目前共有6架农业无人机,如果满负荷作业,一天能完成3000亩农田的飞防作业 。开志农机专合社理事长鲜开志介绍,2016年至今 ,合作社已为周边农户提供水稻、小麦、油菜 、柑橘等农作物飞防服务近7万亩次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无人机作业优势明显 ,既能及时进行春耕春管,又能有效减少聚集 ,确保作业安全 。鲜开志第一次接触无人机是在2012年。那时,他觉得这个东西很新鲜 ,但因为很贵  ,没敢用。2016年,当地政府出台政策 ,对购置无人植保机的业主,给予每台不超过3万元的购机补贴。从那时起,鲜开志闯入了无人机的世界 。“最早是用手摇喷雾器喷洒农药 ,一天只能打几亩地;后来用机动喷雾器 ,一天能打30亩,但是喷头容易堵塞,而且笨重;再后来出现了展臂式喷雾机 ,一天能打100亩;现在来了无人机 ,一天起码能打300亩。”成都崇州市王场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强带着记者来到库房 ,把成都平原的农药喷洒技术“过”了一遍。随着技术进步 ,现在的植保无人机已经能实现自动巡航、自动避障等功能。陈强对这些新功能非常欣赏。“碰上面积较大的地块,先用无人机测绘出作业边界 、面积 、障碍物位置等信息,这样无人机就能自动飞行,完成作业后还能飞回到你身边。”陈强介绍,同一块农田测绘过一次,信息就会被存储起来 ,下次可以直接自动巡航 ,“农田一年中要多次打药,这个功能非常实用”。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 ,目前成都有植保无人机80台左右,日作业能力达到2万亩次。崇州市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站站长杨德斌介绍,2019年 ,当地已经有48台植保无人机,飞防面积达22万亩次,占统防统治面积的55%。而且,遭遇重大病虫害时,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更明显,可以尽快有效遏制病虫害。四川德阳市华峰农机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农业无人机代理商,现在一年能卖出上百台植保无人机。该公司负责人刘涛介绍,近年来,市场对农业无人机的认可度在增加,管理部门对作业飞行的管理也日益精细化,因此无人机销量有所增加。但是,记者调查也发现,推广农业无人机仍然面临瓶颈。陈强说,从购机补贴来看 ,有的地方有,有的地方没有,“农业生产过程风险高 、利润低 ,而无人机价格高昂 ,一台四五万,只有降低购机成本,农民才会更有动力去使用”。除了使用成本高昂,由于普及程度有限,农业无人机的售后服务目前也是难题。“梦之城这里的无人机售后维修点、经销商少,基本都是依靠厂家维修,缺乏社会化服务保障。”鲜开志希望农业无人机能够紧跟生产过程提供一条龙服务。川西坝子地形复杂 ,农田往往零碎,稍不注意无人机就飞出了作业边界,只能靠“飞手”手持控制台操作。大邑县一名植保无人机“飞手”告诉记者,在川西农田里作业,电缆、树枝多得像“蜘蛛网”,不时会将无人机“捕获” ,造成机桨叶片损坏,只有更为全面的售后配套服务,才能帮助农户节约时间和使用成本 。尽管如此 ,农业无人机正在“飞”出新高度。抗击疫情期间,陈强的植保无人机为附近好几个农业社区提供了消毒服务。农业经营者们对农业无人机的未来也非常看好 :“用来播种水稻、小麦 、油菜,用来收集田间数据 ,应该都可以吧?”(完)






XML地图